绿色建筑装扮生态宜居贵安

       据了解,截至2018年5月,贵安新区已有4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项目C厂房、贵安新区职业学院501协同创新中心、贵安职业学院502推广交流中心3个项目获三星级评价标识;贵州财经大学新校区、贵安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开发中心等36个项目获二星级评价标识;贵安实验中学提升改造项目宿舍楼、食堂和群升大智汇综合体智慧社区B区获一星级评价标识。

  绿色建筑符合“三化”发展理念

  2013年,省发改委下发《贵州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绿色建筑的重点任务为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城镇建筑用水及再生水(中用)利用、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等。

  2015年,贵安新区管委会印发的《贵安新区直管区绿色建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新区新建改扩建学校、医院、科技馆、保障性住房(含园区和企业自建)、车站等建筑,必须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

  其中,政府投资新建改扩建的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须达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还要同步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逐步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区建筑中的比重。

  2018年初,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贵安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局起草并由新区管委会出台《贵安新区关于加快发展成品住房的实施意见》,并组织专家对《贵安新区直管区绿色建筑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相关的修订。

  “绿色建筑比较特殊,它是一个全生命周期都需要严格监督管理的建筑,包括设计的本身和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碳排放量,都需要进行监管。因此,项目要参加绿色建筑评估,评估达标后,才能获得标识。而且,项目要在投入使用1年后才能申请评估。”新区规建局局长郭波美表示,绿色建筑虽然很宜居,但对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监管,都有很高的要求。“绿色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节能、节水、节电等节能因素。建设时,更要考虑如何节省材料,并要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做到再次利用。”

  郭波美表示,绿色建筑符合新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理念,因此,新区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建设及应用,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项目C厂房、贵安职业学院501协调创新中心、贵安职业学院502推广交流中心外墙等项目,就是典型的绿色建筑。

  据介绍,预计到2018年底,贵安新区绿色建筑面积将达到4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将达60%。

  改善环境 舒心居住

  据了解,贵安职业学院501协调创新中心建筑面积约为19458.67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3.7米,设置为地下1层,地上5层,主要功能有会议室、行政办公室、多功能厅等。

  在房间里,记者明显感受到室内的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即使靠近窗边,直面太阳,也不觉得温度有升高。另外,大楼内部十分安静,丝毫感觉不到外面车辆往来声以及喧闹声。

  据介绍,在夏天,中心采取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方式进行制冷,这种制冷方式,较传统空调模式降能6%,而且没有传统空调制冷所带来的干燥感。冬季,中心采用变频燃气集中锅炉房和风机盘管取暖,这种供暖设备热效率比传统的设备提高5%。

  同时,中心所使用的窗户为断桥铝合金窗,这种新型隔热型铝型材,可以有效降低传热系数,减缓室外温度对室内的影响;中心采用的吸音板和中空玻璃,可以有效降低噪音。

  不仅如此,中心的框架结构填充墙使用的材料为加气块。这种材料相当环保,在施工过程中,就可以起到美化施工环境的作用,并降低施工现场扬尘污染。而在投入使用后,这种材料还有着隔热保温节能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建筑使用的材料都是高强度的钢筋,这种钢筋比传统钢筋有着更强的韧性以及加固性,因此,每立方米建筑所使用的钢筋比传统建筑要少,这也大大减低了建设成本。”杨汤平说。

  绿色建材 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室内,也广泛应用在室外。有着“保温墙”之称的贵安职业学院502推广交流中心外墙,就是这类型建筑的典型。

  中心外墙使用天然的干挂石材,与内墙有着5厘米间隙,让外界空气温度传导进大楼的速度减慢,大大减缓外界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力。

  中心停车场也是绿色建筑的典型。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据了解,停车场所使用的照明灯采用的是LED节能灯,能耗比传统电灯大大降低,大幅度降低用电成本。

  另外,这里的路灯均采用太阳能,以分区定时感应的方式照明。“绿色建筑主要提倡的就是节能环保,我们要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减少空调的使用,这样不仅能将资源全方面利用起来,还能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杨汤平说。

  中心周围被设计成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下雨时,可将雨水集中起来,防止积水。同时,这里还铺设了透水砖、透水砼,对雨水进行导流和收集,让雨水进入地面生态池,做到集中处理、集中排放,充分利用到位。

 

(来源:贵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