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

关于印发《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1-12-27 15:39:58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关于印发《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沪建建材〔2021〕702号

各有关单位:

现将《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11月3日

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十四五”规划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2021年11月

一、“十三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评估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1、装配式建筑推进机制基本建立

2、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标准体系不断健全

3、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持续拓展

4、装配式建筑产业结构快速完善

5、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有效落实

6、装配式建筑示范效应日趋凸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不均衡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

2、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3、产业链协同现状有待进一步改进

4、人才结构性短缺有待进一步突破

二、“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发展趋势

1、以人为本成为建筑行业的新发展理念

2、建筑节能和减排要求进一步提高

3、智能建造正加速催生新一轮建筑产业变革

(二)指导思想

(三)发展目标

1、建设目标

2、示范目标

3、产业规划与产能目标

三、“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完善装配式建筑发展体制机制

1、巩固完善建设管理机制

2、统筹政府与行业联动推进

3、推动立法形成长效机制

(二)科技先行,推动装配式关键技术创新发展

1、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

2、推动新型构件与装备应用

3、提升建筑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设计引领,发展项目策划与实施技术咨询服务

1、强化设计方案整体策划统筹

2、鼓励大开间标准化设计理念

3、探索全过程工程咨询与服务

(四)提质增效,推动预制构件高质量生产高效率施工

1、提升预制构件生产储运水平

2、提升装配化施工效率

3、构建综合化评价体系

(五)协调共管,完善装配式建筑监管水平和共享体系

1、完善全产业链监管模式

2、严格落实构件监管制度

3、建设长三角协同管理体系

(六)跨界融合,促进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协同发展

1、试点引入智能化建造技术

2、应用智能化检测监测工具

3、创新行业信息协同模式

四、“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完善引逼机制

(二)开展项目评优示范

(三)深化长三角协同联动

(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六)加强交流学习与宣传


一、“十三五”装配式建筑发展评估

2016年9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装配式建筑2016-202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发展规划》),成为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自《“十三五”发展规划》施行以来,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上下游产业链不断聚集,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工人及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规划目标得到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面积实现跨越式增长。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1、装配式建筑推进机制基本建立

“十三五”期间,上海在坚持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引”与“逼”结合,着力抓好项目落地,打开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局面。通过出台示范项目专项资金扶持、商品房预售优惠、容积率面积奖励等政策,鼓励高预制率项目落地和创新技术应用,充分调动了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在土地出让阶段明确装配式建筑要求,实现装配式建筑实施比例和单体预制指标双控。截至2020年底,上海土地出让阶段装配式建筑落实面积累计约1.5亿平方米。2020年上海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地上建筑面积约占新开工建筑地上建筑面积的91.7%。此外,上海积极研判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陆续出台了涉及设计咨询、构件生产、现场施工与竣工验收等方面的推进政策,丰富和完善了装配式建筑推进机制。通过提供政策业务培训、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有效引导开发企业加大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投资开发力度;通过支持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及时调整业务结构,提升了建筑行业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和接纳程度,增强了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引导区域内预制构件厂合理布局,有效提升预制构件的生产水平,促进产业链快速发展,为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充分评估“十三五”期间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上海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的配套政策。2019年2月,市住建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相关工作要求的通知》(沪建建材〔2019〕97号),修订和完善了装配式建筑的落实范围和指标要求;2019年11月,修订发布《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沪建建材〔2019〕765号),在充分考虑外围护及内装部品的占比分值基础上,调整了装配式建筑指标计算方法,并鼓励新型技术体系和工艺应用,从而使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2、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标准体系不断健全

“十三五”期间,上海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装配式建筑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成套技术,实现了“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发展。本市科研机构主持或参加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国家级研发专项3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6项。
上海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科研成果在项目中实践转化。市科委立项的装配式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高层建筑“三年滚动”研究项目,结合不同建筑类型的装配式特点,通过产业链龙头企业间密切配合,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并在我市多个高层装配式办公楼项目中得以应用,发挥了良好的科技引领示范效应。市住建委发布了《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创新、推广技术一览表》,通过明确装配式建筑中14项典型科技创新技术,并配合专项扶持资金奖励,激发了开发企业应用创新技术的热情。
在此基础上,市住建委等相关主管部门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制定,标准体系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底,上海完成新编、修编装配式建筑标准9部,图集5部,技术支撑力度位居全国前列,基本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实施需求。其中,《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252-2018)、《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图集》(DBJT08-126-2019)中部分施工检测技术和构造连接节点等为全国首次公布,体现了良好的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

3、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持续拓展

装配式建筑已逐步覆盖上海全市各区新建项目。项目类型从“十三五”前期的以住宅为主,拓展至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土地出让阶段落实的装配式建筑面积从2015年的610万平方米到2020年的3843万平方米,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装配式建筑的认定范围从混凝土建筑扩展到包含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2019-2020年全市新开工的钢结构、钢混结构装配式公共建筑在新开工装配式公共建筑中的占比约为37.2%。
在政策支持下,住宅全装修及内装工业化技术得到蓬勃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新建全装修住宅建设管理的通知》(沪建建材〔2016〕688号)及相关文件要求,本市新建商品房建设用地,全装修住宅面积占新建商品住宅面积(三层及以下的低层住宅除外)的比例为:外环线以内的城区、崇明区应达到 100%,除奉贤区、金山区之外,其他地区应达到 50%。奉贤区、金山区实施全装修的比例,2017年应达到 30%,至 2020 年应达到 50%。本市保障性住房中,公共租赁住房(含集中新建和商品住房中配建)的全装修比例应为 100%。“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全装修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平均每年约500万平方米,用户满意度保持在80%以上。部分项目通过应用集成厨卫等部品部件,实现现场安装干式拼接,减少装修人力成本和建筑装修垃圾排放。

4、装配式建筑产业结构快速完善

“十三五”期间,上海装配式建筑相关的设计、构件生产、构配件供应、施工与监理、工程检测等上下游产业链紧密联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形成了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设计方面,市住建委基于工程实践编制发布了《上海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为装配式建筑设计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背景下,部分设计企业成立了专项研发中心和设计团队,积极提升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咨询、构件深化设计、BIM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完善了设计产业链。
预制构件生产方面,实际年产能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截至2020年底,在上海备案的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达到143家,流水生产线190条,传统生产线249条,实际年产能约为614万立方米。随着项目大规模落地,行业信心得到提振,不少企业主动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装配式构件相关研究及标准制定工作,在高强混凝土构件、再生混凝土构件、艺术功能构件以及智能化生产技术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此基础上,相关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广泛开展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人员培训,深入学习地方标准和政策文件,举办针对一线施工人员的专项技术实训、岗位特训等。培训基本做到了对装配式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的全覆盖。

5、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有效落实

除建立项目落地把关机制外,上海在保障装配式建筑质量方面下功夫,通过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完善了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