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积极落实绿色发展“双十”部署

  今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发展改革委积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双十”工程(即以长江大保护为主战场,决定实施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的相关要求,大力实施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推动宜昌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据了解,“十大战略性举措”包括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实施园区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探索“两山”理念实现路径、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交易平台发展,以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围绕长江保护开展若干行动丰富的磷矿资源,让宜昌拥有了我国最早的磷酸一铵和黄磷生产企业,形成了磷化工产业链,然而,化工企业的迅速发展,也给当地的环境治理增加了不小的压力。针对沿江化工企业,宜昌制定了开展了一系列行动:

  一是依法关停,强力整治。扎实开展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到2020年严格按中央及省级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完成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任务。

  二是搬转互促,优化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宜都、枝江2个专业化工园区,3月底已启动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园区PPP融资工作加快推进,目前三宁化工乙二醇等一批搬迁入园试点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三是双向发力,两端管控。抓源头、控总量。制定磷矿绿色生态开发标准,今年开采总量将由去年的1300万吨压减到1000万吨,到2020年采矿权由53个压减到40个以内。抓末端、控排放。市级设立2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建立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与企业磷矿资源配置规模相挂钩的约束机制,推进磷石膏减量和综合利用率提升。

  在狠抓流域治理方面,宜昌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方案》,市级落实专项资金并编制市级15条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纳入省级考核的9个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开展非法码头专项整治。取缔非法码头151个,拆除生产作业设备500余台,清运砂石约290万吨。加强非法采砂执法力度。建立常态化巡查监管制度,全市共查处长江非法采砂案件10件,拆除采砂机具18台(套)。加强沿江排污口整治与监管。开展沿江入河排污口调查,制定入江排污口整治路线图,依法取缔长江干流非法排污口28个。将排污口巡查纳入了“河湖长制”巡查范围,今年6月起对15条市级河长制河流逐月巡查。全面取缔湖库网箱养殖。投资2.9亿元,取缔重点湖泊及三峡库区、清江库区网箱养殖3510亩,全市网箱养殖全部“清零”。推广应用“绿色岸电”。截至7月底,沿江段已有29个港口码头完成岸电改造,供电容量达到3.2万千伏安,年用电量近500万千瓦时。大力整治城区不达标水体。共投资5.14亿元,整治11条河流、186.7公里不达标水体,累计新建纳污主管网124.21公里,配套建设一体化提升泵站6座、微动力污水处理站5座、一体化处理设施15座,关闭或整治排污口131个,关闭或治理畜禽养殖场557处。实施支流生态治理示范项目。开展城区主要支流柏临河、桥边河生态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启动项目建设。推进长江生态复绿常态化。坚持“四季挖窝、三季种树”,截至目前,绿化长江岸线66公里,植树31.67万株。

  除了沿江化工企业和水流域的治理,宜昌市还大力推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创建活动,建成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样板42个、水肥一体化示范点12个,对5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一场一策”治理。上半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1%,还田率达68.6%。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达标工程。加快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扩容改造,提升脱氮除磷能力,全市16个工业园区已全部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开展尾矿库污染整治。督促磷石膏库修建截洪沟、排洪沟15千米,完善排水系统,实现清污分流。分步对“头顶库”、“无主库”进行治理,目前有5座尾矿库正在进行闭库治理工作。加快建设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市31座县城及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尾水一级A排放标准改造,2018年确保全面建成的51个乡镇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中,已有11个基本建成。开展餐厨垃圾管理专项整治行动。签定餐厨垃圾收运协议由整治前350多家提高到1267家,餐厨垃圾收运量由25吨/日左右提高到95吨/日左右,最高达到112吨/日。着眼绿色发展力推十大举措

  以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城镇、绿色示范等为重点,大力实施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速实现“五个转换”。在大幅削减过剩低效产能的同时,加速实现理念、动能、结构、效能、机制“五个转换”,谋划推动一大批新产业、新动能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投资35亿元的广汽乘用车、100亿元的三宁化工搬迁转型、30亿元的东阳光化学原料药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全市13家企业和园区列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猇亭园区已经完成循环化改造,并通过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的终期验收,累计获批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37亿元;枝江姚家港化工园纳入2017年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范畴,获得国家资金支持7000万元。

  科学发展绿色交通。宜昌市已被国务院定为全国交通枢纽城市,公路架构日臻完善。数据显示,全市在建10个一级公路(115公里)、18个二级公路(380公里)、5个重点港航项目、1个客运站场项目和6个物流站场项目。世界最大跨度钢箱桁架推力式拱桥香溪长江大桥主拱已合龙。航运中心日益凸显。红花套码头、白洋港二期工程、茅坪港二期工程正加快推进。全市干线航道年通航保证率达到95%以上,全市港口泊位达到579个,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9400万吨。高铁时代全面开启。宜昌铁路里程己超过500公里。紫云地方支线铁路建成,形成云池、白洋、姚家港等沿江港口铁水联运新格局。郑万高铁兴山段建设按计划推进,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年内开工建设,呼南高铁荆门至宜昌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空中走廊辐射全国。高水平规划建设三峡临空经济区,强力推进航空、产业、城市一体发展,着力打造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第五大平台。三峡机场改扩建项目获批,目前正按照4E级机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加快建设绿色城镇。优化城镇发展布局。编制《宜昌市沿江城镇带发展战略规划》《宜昌市沿江城镇带总体规划》,建立宜昌市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18年市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城区5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和4个示范片区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城区公交车、出租车已经全部实现油改气,城区新增108辆新能源公交车。构筑了覆盖城区、连通郊区的自行车路网,城市轨道交通正在谋划实施。建立市、区两级“山长制”,计划三年对城区313.43公顷保留山体实行生态修复保护。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共建成100个宜居村庄。秭归、兴山、宜都、当阳、远安相继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龙舟坪、问安等14个镇跻身全国和湖北省重点镇行列,枝城、三斗坪、荷花、车溪等成为全国和湖北省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名村,特色城镇建设呈现出连线成片发展格局。

  积极探索绿色示范。深入推进企地共建。全力推进“宜昌市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示范项目建设,创建共抓长江大保护、共建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新模式、新机制,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示范案例支撑。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积极创建宜昌三峡南津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力推进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丰富三峡坝区旅游产品,增强体验性、满意度和回游率。全市旅游厕所革命计划新(改)建旅游厕所129座,目前已完工30座。创新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长江中游重要一级支流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为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开展流域探索实践。以地方立法、综合执法、生态补偿、智慧监管“四管”齐下,推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开展“金融早春行”活动,达成金融合作协议金额337.8亿元。上半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486.78亿元,比年初增加23.64亿元,增长5.1%,绿色贷款余额占同期贷款总额的15.9%。

  (摘自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