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建设技术亮相“2016城博会”——隧道股份

在不到2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内可以停泊超过200辆汽车?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就将成为现实。隧道股份凭借长期以来在隧道和轨道交通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成功地将盾构隧道只能进行“水平方向推进”的工法,结合沉井技术,研发了“垂直方向推进”的“盾构竖井”混合工法。在UP垂直地下停车库的设计建设中,通过采用先进的新型施工设备、在完成垂直竖井的结构施工后,安装自动停车系统。高效利用地下空间作为超深地下车库,让城市中心城区的“停车难”迎刃而解。

图像

 

 

 

 

 

 

 

 

 

逢暴雨就“看海”的生活体验曾令不少城市居民头疼不已。如果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时能具有像“海绵”一样收放自如的良好“弹性”,结果会不会大不相同呢?

海绵城市正通过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最大限度把雨水留住,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进行“释放”,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图像

 

 

 

 

 

 

 

 

 

 

 

 

 

 

 

 

在机场、火车站,还在为拖着行李却寻找不到登车口而叫苦吗?在医院里就诊,还在为找不到就诊科室而烦恼吗?以后只需打开“室内导航”,就能轻松前往你想去的地方。

本届城博会上,隧道股份展示的“BIM+GIS”技术,可通过微观领域的BIM建筑物数字化模型和宏观领域的GIS信息进行交换和互融,用BIM模型精准模拟出走廊、阶梯、屋顶、正门等建筑物内部结构数字信息,并结合GIS系统,精准定位出建筑物内人和空间的具体位置。两者的结合,使室内导航成为现实。

图像

隧道股份在上海率先推进的PC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可实现建设周期内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通过形成集“模数化与标准化设计、自动化生产、机械化安装、信息化管理”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为城市建设提供高品质的“智能智造”。

图像

 

 

 

 

 

 

 

 

 

       见过“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但是你见过“像搭积木一样造大桥”吗?从现在开始,一个桥墩就动辄“百吨级”的“大家伙”也可以实现全预制啦!在嘉闵高架等国内众多城市桥梁设计施工中,隧道股份从基础开始,到上下部结构,到附属设施,全部采用工厂预制后现场拼装方式,较传统现浇施工缩短工期50%,减少人工70%,且大幅改善交通影响大、施工精度低、噪音粉尘大等弊端,让作为城市交通“关键纽带”的桥梁建设变得更加高效、安全、高质、环保。

图像

效率是城市运转的灵魂。凭借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隧道股份将先进信息、电子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有效、综合融入到整个交通管理体系,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人、车、道路设施全面协同”的高效、实时、精准、安全的智能交通综合管理与控制平台。

图像

        作为国内轨道交通里程数最长的城市,上海高峰时有上百台地铁盾构同时在地下穿梭。隧道股份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智能化施工管控模式,打造了融合“工程施工管理”及“盾构机设备管理”多功能、多模式的管控系统。这套系统不仅实现了施工的远程管理,还能动态分析,实时进行风险报警,及时提供智能化决策,对盾构机设备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图像

曾几何时,各类管线铺设“任性”,城市“马路拉链”、空中网线“蛛网密布”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综合管廊”恰恰能将这些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的“城市生命线”集中敷设在地下空间内,通过统筹规划、投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高效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管线安全运营,便捷维修和智能化管理,避免路面反复开挖,保护提升城市景观,提高公共产品投资效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