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

【项目案例】2024年度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改造(银奖):上海烟火拾里崂山里

2025-08-01 16:05:53

银奖项目

项目名称


上海烟火拾里崂山里

项目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崂山路707号

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为1257.96㎡

建筑功能


商业

项目现状


项目于2024年3月开始施工同年8月竣工后开始运行至今。

开发单位


上海大都市置业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上海光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为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目标,探索城市有机更新中的实施路径、推进方式和资源利用机制,研究本市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改造中的适用技术,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开展了“2024年度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改造评定”工作。经评审,共评选出了20个优秀项目,其中铂金奖项目2个,金奖项目13个,银奖项目5个。在6月24日召开的“2025上海绿色建筑国际论坛上”举行了“2024年度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改造评定”颁证仪式。

【协会动态】“2025上海绿色建筑国际论坛”成功举办——创新推进四好建设,赋能城市绿色发展
2025上海绿色建筑国际论坛

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林海平为银奖项目颁奖



项目概况

上海烟火拾里崂山里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浦电路崂山路交叉口西北角,属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商圈,商业繁荣,交通便利。地块南邻浦电路,东邻崂山东路,西南侧为住宅居民区,北临综合楼,出入口沿崂山东路。本次改造内容为崂山路707号一层、二层,崂山路705、707号沿街外立面。涉及局部结构拆除、结构加固改造、内部装饰更新、外立面更新、室外景观装修、设备更新以及室内功能提升等。项目本次室内改造建筑面积为1257.96m²,外立面改造建筑高度为17.87米,原有结构面积及高度均保持不变。707号一层原为商店、餐厅、煤气房、配电站,装修后为商店、餐厅、消防控制室、弱电及进线间、煤气房、水泵房。707号二层,原为酒店零房、餐厅、公寓,装修后为商店、餐厅、配电站。

改造原现状照片

改造后实景照片


定位目标

“烟火拾里”崂山里周边小区多为1990年代建成的老旧住宅,如崂山二村等,老龄化程度高。为贯彻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助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通过本次改造,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商业形态和一站式服务,打造涵盖餐饮、教育、文化、康养、休闲、健身等多方面的生活圈。在注重物质空间改造的同时,也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城市更新视作“与历史的和解、与未来的对话”,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如何让老建筑既焕发新生机,又留住城市记忆,是考验建设者智慧的时代命题。在破解功能困局与守护城市文脉之间探寻平衡点,探索出一条“功能再生、文化传承、社区共生”的更新路径,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解题思路。


项目特色


上海烟火拾里崂山里项目以“绿色低碳改造”为核心,融合烟火文脉传承理念,系统性的集成了六大绿色低碳技术策略:

0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

在保留原有窗洞比例与建筑轮廓的基础上,增加天然采光天井,采光系数面积比例达到规范要求。同时,将外窗全部更换为高性能节能外窗。采用幕墙岩棉保温、保温砂浆、保温板三种体系结合,提升外墙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并达到低能耗建筑的性能水平。

新增采光天井

02

高性能高强度结构材料

项目由八栋不同单体组成,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历经多次改扩建,平立面关系复杂。改造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满足规范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结构,采用既有建筑改造抗震加固设计,加大柱截面、包钢、碳纤维加固等多种技术手段,新增结构全部使用高强钢结构并涂刷耐候性防腐涂料,确保建筑符合抗震性能要求,使现代改造工艺与传统建筑肌理形成共生关系。

原结构情况

结构加固保留

03

节能空调系统

改造区域原有高能耗分体式空调全部更换为低能耗VRV空调系统,降低空调能耗。设置分区温度,根据不同区域使用功能,所有房间设置独立调节装置,进一步降低能耗。

04

照明节能体系重构

更换高光效LED灯具,建立智能控制系统:分组分区、可感应节能控制,改造后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平均照度及功率密度均满足规范要求。

05

绿色低碳施工

施工前通过BIM技术进行工况及场地模拟,施工期间通过高标准盘扣式外脚手架及施工围挡分隔施工区域与外部区域,并通过雾炮机等措施进行降尘,通过错峰作业、静力切割等技术将噪音控制在55分贝以下;并在每日上下班做好交底和教育工作,将施工对周边的影响降至最低。这种将社区融入更新进程的做法,使项目竣工时获得周边99%居民满意度,真正实现了"更新一片、激活一片"的社会效益。

盘扣式外脚手架

施工围挡

06

城市烟火文脉传承

改造过程中,我们将城市更新视作“与历史的对话”,在外立面改造中创造性采用"新材旧韵"手法。保留原有窗洞比例与建筑轮廓,以软陶瓷红砖复刻清水砖墙的岁月质感,通过半圆券顶、雕花线脚等细部语言唤醒弄堂建筑符号。原本杂乱的店招被整合为具有韵律感的立面构图,既延续了市井烟火气,又形成统一的海派美学表达。

室内空间则化身“文化转译”的载体。入口处彩色玻璃屏风抽象演绎石库门花格窗意象,二层玻璃采光顶将自然光影引入中庭,传统弄堂的公共社交场景被转化为现代商业的共享空间。设计师特别保留原建筑局部肌理,让新旧材料在碰撞中诉说时光故事,形成“可阅读的建筑史书”。

软陶瓷红砖装饰外立面

实施效果及效益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既让老建筑既焕发新生机,又留住了城市记忆,在破解功能困局与守护城市文脉之间探寻平衡点,探索出了一条“功能再生、文化传承、社区共生”的更新路径,为新时代城市绿色低碳改造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解题思路。